监督举报电话:010-63909832
   
“一带一路”投资潜在风险及应对措施
来源: | 作者:海合会 | 发布时间: 2016-03-15 | 13436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因为回头看的话,我们记得在金融危机以后,当时我就分析美元操纵最娴熟、玩得最到位,它当时是从84、85回落到72、73,它在10个指标点位间来回波动,在驾驭这个过程中摆脱了很多问题,包括去杠杆、减少债务、通过资产市场运作缓解了它很大的压力,因为现在美联储压力也是很大的,包括美国国债资产的很多压力集中在它那儿,包括企业债风险压力也很大。

所以,我觉得美国经济、美联储政策变化和美元的变化大家多关注一下,可能对把握全球经济风险能够看得更清楚一些。有时候看不懂石油和黄金,但看准了美国,那些也会有一个更加确定的判断。

二是项目选择和施工安排存在多重困难。

中国企业走出去进展很顺利,去年1200亿投资,增长14%点多,还是很高的。放眼世界,去年全球FDI流量也比较大,接近增长30%多,这个量也不小。

而且全球整个兼并收购增长达到30%多,大幅度上升,中国在这里面也是一个积极的扮演者,通过美欧的兼并收购做的动作也是比较大的。

万达的项目就有七八个,所以量还是走得比较快。但现在的国际资本市场发生了微妙的变化,过去国际融资贷款成本比较低,现在虽然没有上去,但也开始往上浮了。

如果美元加息,它自然就会上去,上去以后企业债的偿还压力就会比较大。去年资本外流有一块是企业提前还款的一些支出,这也是正常的,它能把握机会提前还款是好事,所以这是一个风险。

从“一带一路”重大项目看,我个人觉得项目排得不少,现在要特别慎重,现在还有一个问题,包括日本,整个基础设施建设如果在中亚推的话难度很大。大家知道当地的地形、地貌不利于高铁和公路,比较困难,成本比较高。

中亚相对经济困难,它的配合程度和配套能力比较弱,所以我估计那边本身难度比较大。比较容易的是东南亚,相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比较好,所以相对而言中越、中老、泰国、雅万铁路进展比较顺利。

但现在碰到了一个搅局者--日本,日本派了一千亿美元作为海外援助贷款,其实也是支持企业参与竞标,降低企业经营成本,这对我们的干扰比较大,而且有点不惜血本的感觉。

所以在几个项目上,目前我们虽然都是胜出,但是估计成本肯定是要上升的,因为不降低价格就拿不下来。

而且现在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,有些合作方在泰国建,泰国趁机敲你,你还得降,要不然没法签,我们为了抢项目有可能会付出更多。更低的报价对企业就是更高的成本,所以,这个难度在上升。

这个还好克服,但企业要稍微注意一下前期竞争的铺垫,如果(当地政府)确实要干你就上。

如果他都心怀不稳定,就像墨西哥的项目他们都可干可不干,新政府上来要推,后来一看自己搞了两年都没有定下来,第三年再搞上去也要换届,所以他们就没有兴趣了,这些风险也是要把握的。

三是资金缺口仍然较大,需有关国家共同投入。

我们不掌握具体的资金缺口,但就从亚投行和丝路基金这些钱来看,肯定无法覆盖现在说到的这么多项目。

将来需要两个突破,一是项目在哪个国家,哪个国家就要有配套,配套资金、配套政策、提供拆迁、土地的这些,所以一定要取得它的配合。

另外将来要在国际金融市场中融资。

四是国际金融市场融资困难,避险情绪上升。

融资难度上升,资本波动太快,资本市场的流动和波动、操纵、高频、高额这些东西瞬间变化就很快,所以没有一点金融风险驾驭能力,没有一点操作能力,在这里很容易被人玩掉,至少是亏损的。

所以这块对企业来说,不碰是不行的,躲不开,但是要碰,至少要了解很多技术性的变化和波动,这块也是风险比较大的。

现在的避险情绪比较重,大家都摸不清楚,石油又回到35了,会不会跌回30呢?谁也说不准。

黄金又突破1230,是向上还是向下,不确定性太重。不确定的情况下,在信息、各种小道消息的传播下很容易就追过去了。

就像我们开车,大家都不知道,他说可能在右边,你就往右边走了,这种不确定的时候很明显,所以怎样提高我们的驾驭能力很关键。

五是地缘政治矛盾日趋复杂,大国竞争激烈。

地缘政治现在确实各地都不太安宁,大国竞争、地缘冲突在上升。

三、对策措施

一是不断扩大金融支持的力度。“一带一路”我们要往前走,而且要铺垫好,现在就要继续扩大对“一带一路”金融方面的支持,当然这取决于整个国内经济发展实力。

二是加快普及人民币在沿线国家的使用。现在30多个国家签署了互换人民币的协定,但沿线国家没有全覆盖,可以加大一些力度。

三是充分发挥好亚投行及丝路基金的作用。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如何顺利起步,做两个成功的示范项目增强大家的信任,进一步扩大融资,学会和国际大财团和机构的合作。

因为国际新的融资太普遍,一个单子肯定是几家合伙做的,分担风险,保险也是一种最普遍的做法。

四是继续探讨国际多渠道融资的可能性。探讨多渠道融资,和国际大金融机构合作。在风险高发期,合作的难度其实是上升的。